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新教材的课程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同时,也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转变。 探索性学习是指学生学习操作和处理信息的策略、检验假设以及把结论应用到新的内容和情景中去。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是现代学习的核心,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下面针对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培养,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以求各位同仁指教。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惊奇感 学习数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二、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教师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如针对教材P4 习题1.1进行探索时,就创设了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师:将下列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值得探索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索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之后有意留出的难点、不同意见等等。如在讲解P164例1之后,我提供这样一个线索让学生去探索:"用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才最大?什么理由?"学生根据例题探索出在四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然后猜想出正五边形的面积比正四边形的面积大及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圆满"的含义。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探索方式与类型 探索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根据教师与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比例,可以分五种探索类型(如下表) 在这五种探索类型中,最理想的是E型,完全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索活动,但不易做到。在从A到E的各种探索类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一开始实施探索性学习时,要先从A型做起,为E型打好基础。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加深探索的难度。如在讲解《探索规律》的随堂练习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分析表,以体现不同的探索类型。 当然,教师毕竟不是"博学者",不可能对学生所有的探索都能做出指导。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每位教师都只是个探索者、试验者、学习者,但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
|